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锐评|期待更多科技小院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农业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农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攻读农业研究生,还是平时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只有了解农业现状、探究农村实情、倾听农民心声,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一线,满足

农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攻读农业研究生,还是平时从事农业研究工作,只有了解农业现状、探究农村实情、倾听农民心声,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一线,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正是在这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

科技小院虽小,却孕育着广袤乡村美好的未来。期待各地涌现更多科技小院,播撒科技“火种”,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夺目光彩。(贾梦宇)

科技小院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广阔的田野是授业课堂,也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建立科技小院,可以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野,实际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切实感受农民所思所盼,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科学研究,并锻炼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等品质。数据显示,2009年至2020年间,科技小院累计服务贫困村近600个、贫困户4.85万户、贫困人口17余万人,探索了有益经验。10多年来,先后有800余名校内外导师和1500多名研究生参与到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中,累计线下培训农民20余万人。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是田野课堂的学习者、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服务者、贡献者。一批批“农博士”“农硕士”奔波在田间地头,下沉到生产一线,给广大农民送去科学种田的技术,打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强大助力。

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日前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提出,经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愿申请,省级教育、农业农村行政部门和科协联合推荐,专家咨询,确定对68个单位的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据央视新闻客户端8月23日报道)

长期以来,国内一些高校在农业研究生的培养上,存在“重理论教育,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由此常常导致实践培养环节薄弱,培养出的研究生对“三农”认识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教育》 网址: http://www.zgnyjyzz.cn/zonghexinwen/2022/0904/462.html



上一篇:华南农业大学党员博士团助力筑牢农村公共卫生
下一篇:人民日报关注: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获2022年全国

中国农业教育投稿 | 中国农业教育编辑部| 中国农业教育版面费 | 中国农业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农业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