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_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

来源:中国农业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2-09-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一、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系统相互作用的视角 (二)演进阶段:对五次教育转型的归纳 二、前四次高等农业教育转型历史考察 (一)第一次农业
文章目录

一、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分析框架

(一)分析框架:系统相互作用的视角

(二)演进阶段:对五次教育转型的归纳

二、前四次高等农业教育转型历史考察

(一)第一次农业教育转型(1917—1929)

    1. 教育组织形态:现代农业系科组织创立

    2. 学科专业结构:以综合性大学农学院为主体

    3. 人才培养特点:提出“农科教结合”办学思想

(二)第二次农业教育转型(1952—1961)

    1. 教育组织形态:独立建制的单科性农学院

    2. 学科专业结构:单一的农学学科专业

    3. 人才培养特点: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三)第三次农业教育转型(1984—1993)

    1. 教育组织形态:向多科性农业大学转型

    2. 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农理工管学科优势

    3. 人才培养特点:逐步从计划转向市场

(四)第四次农业教育转型(2000—2010)

    1. 教育组织形态:多样化与研究型并进

    2. 学科专业结构:从多科性到相对综合

    3. 人才培养特点:大众化与分类培养

三、第五次高等农业教育转型展望

(一)第五次农业教育转型(2019—2030)

(二)新农科建设突出问题与展望

    1. 教育组织形态:迈向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新范式

    2. 学科专业结构:打通文理与工程学科建设新路径

    3. 人才培养特点:完善农科特色的通专结合新模式

文章摘要:本文基于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关系,构建了“农业农村发展—教育组织形态—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特点”分析框架,对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演变进行观测。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农务学堂教育向现代农业科学教育的转型,100多年来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共出现了五次群发性激烈变革,本文归纳为高等农业教育的五次转型。在高等农业教育机构形态方面,先后出现了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单科性农学院、多科性农业大学和农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目前正朝着创业型大学方向转变。每次转型期历时10年左右,形成了阶段性稳定的教育制度,但新的社会需求又孕育着下一次的激烈变革,总体上符合生命周期律。深入研究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转型规律,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的新农科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中国农业教育》 网址: http://www.zgnyjyzz.cn/qikandaodu/2022/0928/473.html



上一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_我国生物农业教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农业教育投稿 | 中国农业教育编辑部| 中国农业教育版面费 | 中国农业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农业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农业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