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农业教育版面费是多[10/07]
- · 《中国农业教育》投稿方[10/07]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_新中国农学会研究(1924-19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1.农学会团体研究 2.相关人物研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 留法农学知识分子与新中国农学会的创立 一、留法农学知识分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
1.农学会团体研究
2.相关人物研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 留法农学知识分子与新中国农学会的创立
一、留法农学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二、新中国农学会的组织渊源
三、新中国农学会的成立
第二章 推崇“科学”与“学理”的会务发展路线
一、1928 年常年大会的召开
二、1928-1932 年新中国农学会的会务发展
1.组织人事的“体制化”
2.审定农学名词
3.发行《新农通讯》
4.提倡注重实习,培养农业下层工作者的农业教育
三、新中国农学会与其他学术团体的联系
1.新中国农学会与欧洲农学界的联系
2.新中国农学会与国内农业学术团体的互动
四、“新农之路”:新中国农学会的发展路线
第三章 新中国农学会的“社会化”转向
一、发展路线重心的调整与1933 年年会
二、组织与会务发展
1.人事、组织的体制化发展
2.农村调查
3.开发西北
三、新中国农学会与国内外农业学术团体的联系
四、会务活动的停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文章摘要:民国时期,为了探寻中国农业的出路,农学知识分子积极将西方农学引介到中国,试图推动中国农业的近代化。由于复杂的人脉、地域的差异及学术传承的不同,各派农学人士形成的农学思想千差万别,分歧极大。他们在推动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过程中各抒己见,相互争鸣,成立了许多分立的农业学术团体。当时的各大农业学术团体中,新中国农学会是由留学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学农知识分子建立的,发展比较完备的,并对中国农学产生过较大影响的重要农学团体。该会推崇欧洲的近代农业学术,向国内引介西方最新的农学智识,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以“改进农业的技术”为核心的发展路线——“新农之路”。该会陆续开展的学理研究、农业教育工作虽然改善了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但难以推动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众多会员逐渐认识到单纯的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学理农业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在农业实践持续深入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中国农业出路的思考逐渐超出单纯的学理、科学视域,日渐趋向于“社会化”的视角,探寻中国农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新中国农学会作为试图成为全国农学界领袖的重要农学团体,其思想和活动是近代欧洲农业学术影响中国农业的缩影,展现了中国农学界从“纯学术”的农业发展路径向“社会化”的农业发展路径嬗变的过程。其间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业实践留下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甚至对当今新时代的农业发展仍不乏启示意义。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27110/d.cnki.ghsfu.2021.000916
论文分类号:F329;K26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教育》 网址: http://www.zgnyjyzz.cn/qikandaodu/2022/0131/396.html